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袁騰飛錯在何處?~~~~~~~力挺袁老師網文匯集

前言           因主講《兩宋風雲》爆紅的歷史老師袁騰飛,近日又成爲了風口浪尖的人物。究其原因,是因為文革殘餘的舊流氓紅衛兵指責其“妖魔化”RUNZHI MAO,并企圖“分裂國家,大肆渲染反DANG反GV言論”,於是,舊殘餘與新開明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由於某些原因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介入,至此難分高下。可是,每個人都是有著不同的立場的,在此情況下,懶羊羊選擇尊重事實,後面便是選載的網文。 1、 從袁騰飛對毛澤東的實話實說談起(上)   央視有一個很有名的文化欄目《百家講壇》,主要是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講座。有很多學者文人都去講過課,其中有很多出色的學者,比如袁騰飛,也有濫竽充數的,比如于丹。最近袁騰飛一些正常上課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還有人把他引發爭議的話編輯了起來,做成一個語錄。其中有毛澤東是世界歷史上數得著的暴君,是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的三十年是中國最黑暗的時期。中國的歷史課本歪曲歷史的程度遠超日本,準確率只有百分之五等等。這些言論其實並沒有開時代之先,這是國際上的主流看法,在網絡上也早就有無數普通的網友說過了,當然也引發了左派特別是毛左的瘋狂攻擊。結果自然是雙方各說各話,左右兩派各自宣傳自己的主張,爭取支持。這次引發的爭議之所以如此激烈,就在於袁騰飛屬於歷史學術界的後起之秀,在中國享有一定聲名。這就使爭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並且有傳聞稱袁騰飛的語錄被高層下令封殺,更加引起了關注。大陸網絡上有句名言:任何消息未經官方否認或保持沈默都不是真實的。反映了大陸網民對於新聞媒體虛假宣傳的強烈不滿。而隨著言論自由呼聲的逐漸增大,網民對任何封殺言論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封殺才是袁騰飛的言論得到廣泛關注的最重要原因。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袁騰飛的語錄事件成為了大陸左右兩派全面交鋒的誘因,也喚起了民間要求重新評價毛澤東的呼聲。袁騰飛的語錄一出,自然就會受到各種評論。在一些官方或左派的論壇上,支持袁騰飛的發言被屏蔽,滿眼望去都是大罵袁騰飛的,不明就裏的還以為全國人民都站在袁騰飛的對立面。可笑的是那些辱罵袁騰飛歪曲歷史的人對歷史幾乎全無所知或一知半解。到現在也沒哪個歷史學界的可以對袁騰飛的言論進行批駁。原因就如袁騰飛所說:真正學歷史的人不可能對毛澤東有感情,如果還覺得他了不起的話,那你的學問真是學到狗肚子裏去了。中國在歷史方面出醜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遠的不說,就拿中韓建交的事情來講。大陸的歷史書上從來就說朝鮮戰爭是韓國李承晚的傀儡政府挑起的,朝鮮是被迫反擊。事實怎麽樣呢?是朝鮮蓄謀已久的行動,韓國才是受害者。在中韓建交時,韓國對中國公然歪曲歷史的做法非常不滿,要求中國對此進行修改。中國對韓國的這一質疑十分尴尬。修改了就是承認自己始終在騙人,不改又無法面對韓國的正當要求。好在韓國因急於與中國建交,考慮到中國的政治現實,采取了一種息事甯人的態度。中國也在後來出版的書中對此進行了模糊化的處理,民間的很多書籍幹脆直言真相,這才使雙方勉強繞過了歷史書的事件。大陸的歷史教材類似這種歪曲歷史的地方不計其數。比如對曆代農民軍的評價都是正面的,而我們研究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胡說。農民軍造成的殺戮與破壞遠遠超過絕大多數統治者,其荒唐暴虐之處罄竹難書。中國常說日本的歷史教材不尊重歷史,但大陸的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令人瞠目結舌的歪曲與捏造每每讓身為中國人的我們羞愧難當,難以理直氣壯地指責日本的極右翼。   從袁騰飛對毛澤東的實話實說談起(下)   再回來說說毛澤東。大陸從文革的瘋狂中走出來後,大量在文革中被整得死去活來的老幹部對毛澤東深惡痛絕,全面清算毛澤東和極左派的呼聲極高。鄧小平出於種種考量,沒有完全回應這種呼聲,妥協性地提出了「三七開」。並一個個地做工作,安撫了那些激憤的老幹部。當時雖穩定了政局,卻留下了一個大難題。鄧小平後來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說出了「中國要防右,但更要防左」這句常被引用的話。但隨著社會矛盾的逐漸加深,極左沈渣泛起,重新開始神化毛澤東這個治國無能卻欺世盜名的獨裁者。前段時間北京的兩會,有聲稱是毛澤東孫子的毛新宇也照例坐在那裏。雖然毛新宇智力有問題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他依然能夠一次不落地「代表人民」。他的提案呢?大抵就是尊崇毛澤東,將毛澤東的生日定為法定節日,再用毛澤東那套荒謬的理論去解決你能想到的所有問題,比如信息戰爭什麽的。更荒唐的是,這個多講幾句話就前言不搭後語的家夥居然要當將軍了!古有白癡皇帝,今有弱智將軍。中華民族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終於可以不讓古人專美於前,實在可喜可賀。我等躬逢其盛,實乃三生有幸。至於後代人會不會像我們這樣喜歡看鬧劇,對這一切贊譽有加,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有人會「名垂千古」吧。這些事實已經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大陸極左派的肆虐已經到了何等令人發指的程度。但是極左還嫌不夠,居然有人提出「緊緊團結在以毛新宇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全面複興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這群人居然想用一個弱智來架空中共的權力核心!我們的生活居然要靠把國家治理到民不聊生的毛式主義來拯救了!何等瘋狂!何其荒謬!大陸極左的倒行逆施早就引發了民主派的強烈反彈,對毛新宇的唾棄已成為了共識,即使是左派,也普遍對毛新宇不以為然,更有人斥其為小丑。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政治改革的議題已經越來越緊迫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對於毛澤東,對於中國歷史的反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在這麽重大的議題上,我們卻看不到官方在這方面有何作為。這實際上很危險。要官方主動參與並不是要官方還堅持那套僵化離譜的說法,官方必須對民間的強烈質疑做出積極的回應,不能一味封殺,而要引導爭論有序進行,一定要還歷史於本來面目。如果繼續充耳不聞,敷衍了事,民間對政府的失望必然導致官方喪失思想領域的話語權,後果是難以預測的。其實現在這種端倪已經很明顯。民衆對官方媒體和對官員的不信任早就不是新聞了。一有重大事件發生,小道消息到處亂傳,其中當然有真實的,但也有不少危言聳聽的。然而不管真實與否,都被信以為真。與此同時,官方媒體發布的消息卻沒有人相信,甚至連提都沒有人提。比如某地瘋傳要地震,政府再三辟謠,社會仍是一片大亂。這種對政府的不信任對我們敲響了警鍾。但這是人民的責任嗎?顯然不是。前幾天美國批評中國言論自由受限。中國外交部居然還「義正辭嚴」地駁斥美國。我沒有中國外交部那樣好的口才,我只覺得,對美國的這項批評,中國應該無言以對。否認這種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實,對政府威信的打擊只會更大,坦然承認,積極改進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做的事情。人民也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對政府越來越失望。不過現在的言論自由度比以前有了比較大的提高的確也是事實。如果早上十幾年,像袁騰飛這樣的青年學者不可能有這樣的空間讓他可以直抒胸臆,我也不可能寫出這樣的評論。被封殺的袁騰飛的語錄,其實還是看得到。至於他講課的視頻,在網上也很容易就找得到。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看一下,袁騰飛對中國歷史的實話實說。   2、 感謝毛房們檢舉、揭發、圍攻袁騰飛 我記得列寧曾經說一句話:有些人本來是想進一個房間,結果卻進了另一個房間。這次毛粉們對袁騰飛的討伐,就是這種情形,本來是想把他批倒批臭,並且還踏上一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有些人更奸險地想把他送入監獄);可是結果呢,袁騰飛這小子的名氣更大了,讚揚他的人更多了,他說了一些什麼,知道的人更多了;對歷史原來處於混沌狀態的人經過毛粉們一鬧騰,也開始動腦筋想一想,過去書上講的那一套是否是真的。啊呀,某偉人還有那麼多的鮮為人知的故事。許多被隱瞞的事實真相被大白於天下。我對這次袁騰飛事件的總的評價,就是毛粉們打了一個大敗仗。袁騰飛被批反而勝了。毛粉們應該好好地檢討檢討他們為什麼失敗?我覺得他們敗就敗在仍然停留在毛時代的那種“注入式”的思維上,例如他們說的“文化大革命好”,“文革”時是拼命這樣說的,還編了一個歌子唱“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以為說千遍,說萬遍文化大革命就被他們說好了。其實呢,大家心裡都有一本賬,只是不敢說出來。再如對劉少奇,各種髒水都潑到他的身上,什麼叛徒呀、特務呀、工賊呀,結果呢,還不是給人家平反了。有的人就是認為,謊言重複了一萬遍就是真理,其實是紙糊的,一戳就通了。那些批判袁騰飛的人,看上去氣壯如牛,實際上沒有過硬的證據,只是瞎胡鬧一通。他們認為袁騰飛最大的罪就是魔鬼化毛澤東。毛澤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他的功罪是非,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研究,蒐集了大量的無可辯駁的材料,白紙黑字,能賴得掉嗎? “文革”時誰說毛的不是,誰就是反革命,正是說明了他本人和一些侍從們心中有鬼。改革開放後評毛仍是禁區,許多評毛的著作不能在大陸出版,他們只是靠的權力。但是在民間,特別是在互聯網上,毛的罪惡和醜行早已不是秘密。袁騰飛說的實際上是大家早就知道了的東西。什麼“魔鬼化”?毛本人害死了億萬同胞,他就是一個惡魔,你們維護他只不過是“為尊者諱”和“文革”遺風而己。有些人充當打手,就像當年的紅衛兵、造反派一樣,想在這個上面立功往上爬哩。評毛如從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關於建國以來若干問題的決議》算起,實際上已有30年的歷史。為何毛粉們還如此猖狂?是因為許多真實的史料還未能在群眾中廣泛傳播。袁騰飛用通俗的、詼諧的語言,喜怒笑罵,向他的學生們講解了以前被視禁區的真實歷史,這為進一步的撥亂反正,重新啟蒙起了很好的作用。袁騰飛,我們為你鼓掌。我們從你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毛粉們是打不倒你的。歷史潮流滾滾向前,是誰也阻擋不住的。我說這次要感謝毛粉們,是感謝他們讓袁騰飛出了名,並且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袁騰飛說了一些什麼。他們本來以為,檢舉、揭發、批判、圍攻袁騰飛會得到領導的喜心,還可以多得到一些“五毛”,誰知事與願違。領導最不高興的就是讓他們這麼一鬧騰,讓袁騰飛這小子的名氣更大了。本來大家都不知道袁騰飛這個人,經他們這麼一鬧都知道了。自以為很聰明的這些毛粉們,實際上是一群笨蛋!   後記 這些是為爭議人物袁騰飛辯駁的網文。由於文章並非出自我的手筆,或許會有某些人認為較鋒芒的用詞。懶羊羊只有一句附評—–實事求是,尊重事實。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劣俗?醜陋!

  不知是自己過於刻板,還是社會的包容力實在太強,令我作嘔的“偽娘風”竟有愈演愈烈之勢。      是流行?是張揚?無非是人格的扭曲!      搞不懂怎麼會有人對此種破壞人類正常文明秩序的行徑如此追捧,難道說我們將來該像《鏡花緣》中女兒國的人一樣生活?男子不分高矮俊丑皆著女裝,塗脂抹粉;女子不論環肥燕瘦,皆形容彪悍,舉止粗獷。如果是這樣,劉著、師洋之流只能是太孫級的模仿者,因為李汝珍先生書中的人物已經比你們早引領風尚幾百年。      先來看看“娘風”最甚的劉著,對此人,懶羊羊有兩個不同的看法。如果此人除卻生理,在心理方面是女性,并屬於將會變性為女性的群體,對此,懶羊羊表示尊重;如果只是大搞噱頭,吸引眼球,懶羊羊呼籲委員提案立法,將此種行為列為妨害社會文明罪,因為不予制止,會對青少年成長造成誤導和惡劣影響。懶羊羊的第二個言論也許會惹起眾怒,不只是觀眾,更是媒體和操盤者。大陸的媒體就是一個患了奇怪病癥的病人,公正和理性被拋到九霄雲外,爲了關注度可以不擇手段,所謂的藝人更是他們一手培植的跳樑小丑,你炒豔照門,我炒集郵門,豔照被廣泛使用沒有吸引力的時候,就拿出娘風門,10年前流行花樣美男,現今流行娘男。或許不久的將來,所有的男明星都會穿女裝化著豔裝亮相,到時候可千萬不要覺得奇怪。     我們既然改變不了越來越娘的現實,也只能隨之而去。最後,請容許我補充一下,李汝珍描述女兒國時,使用了辛辣的諷刺手法,如果娘男們喜歡被諷刺,那你們就繼續娘。另外,讓我來預見下以後10年的流行趨勢—–在廣大媒體的強烈號召下,在時尚風潮的炫酷引領下,男性懷孕將成為新的風向標,最火的照片是懷孕男大肚寫真照,請科學家們努力探索這個新領域,亦請各大影樓請發掘這個新買點吧。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廢墟上生命的抒情詩—–《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導讀

擺在面前的,是一本在英美長期遭禁的世界文學名著。直到1960年代終於被英國宣布開禁後,這本小說一度洛陽紙貴,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數週並常銷至今。比暢銷和常銷更重要的是,它的開禁標誌著人類的寬容在勞倫斯苦戀著的祖國終於戰勝了道德虛偽和文化強權。從此,勞倫斯作為二十世紀文學大師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勞倫斯學也漸漸成為英美大學裡的一門學位課程和文學研究的一門學科。時至2000年代,勞倫斯研究早已演變成一種“工業”,得其沾溉獲得學位、靠研究和出版勞倫斯作品為生的大有人在。勞倫斯若在天有靈,應該感到欣慰。在中國,這部小說問世不久,詩人邵洵美就撰文盛讚。隨後幾個雜誌上陸續出現節譯,譯者中包括大文豪林語堂先生。其後出版了饒述一先生翻譯的單行本,但因為是自費出版,發行量僅千冊。當年的中國內憂外患,戰亂頻仍,估計人們都沒了讀小說的雅興,這個譯本就沒有機會再版。光陰荏苒,五十年漫長的時間里中國讀者與此書無緣。到1980年代,饒述一的譯本在湖南再版,不久就被禁,長達二十年。但幸運的是,中國的學術界與出版界對勞倫斯早就有了一個全面公正的認識。除了這部小說,勞倫斯還著有另外十一部長篇小說,五十多部中短篇小說,多部詩集、劇本、遊記,大量的文學批評、哲學、心理學和歷史學方面的著作和散文隨筆。他還翻譯出版了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及意大利作家喬萬尼·維爾加的長篇小說等,僅憑這些譯文就足以稱他為翻譯家了。這位礦工的兒子,以自己非凡的文學天賦、敏感的內心體驗、堅持不懈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拖著帶病之軀,在短短二十年的寫作生涯中,為後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學經典遺產,這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不少研究者稱其為天才和大師,是不無道理的。大師自有大師的氣度和風範,他的四大名著《兒子與情人》、《虹》、《戀愛中的女人》和這本《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可說部部經典。 《兒》被普遍認為是文學史上印證弗洛伊德“戀母情結”學說的“原型”之作。 《虹》和《查》屢遭查禁和焚毀,惹出文學和政治風波來。作者本人雖未遭“坑”,卻也在長時間內遭受監視和搜查,心靈備受煎熬,以至於對他“愛得心頭髮酸”的祖國終於失望而自我流放,最後病死他鄉,做了異鄉鬼。我們甚至無法斷定他是因了文學的孽緣才遭此厄運,還是厄運專門來鍛造他的文學魂。然而,在1985年上海出版的《現代英國小說史》中,這位曠世奇才的作品仍然被指責為“黃色淫穢”並把開禁這本書作為“當前西方社會的道德風尚已經墮落到何種地步”的標誌。這也難怪,不用說當年,即使是目前,我們許多讀者也仍然停留在那個人云亦云的階段,甚至不少知識分子一提起勞倫斯的名字仍想當然地一言以蔽之曰“黃色作家”。這歸根結底是眼光的問題,偏見往往比無知更可怕,此言極是。於是,當我們無法要求大多數非文學專業人士去一部部死啃勞倫斯作品而後公正以待之時,我們只有對這部家喻戶曉的作品作個“眼光”上的評說。藝術的眼光往往需要靠一個人較為全面的發展來培養,需要時間。或許隨著時光的推移,隨著文明的進程,終於有一天對這本書的爭議和賞析都成了一種過時和多餘。當歷史毫不留情地把我們置於一個尷尬的敘述語境中時,我們只有毫不尷尬地直面歷史。1984年筆者完成國內第一篇研究勞倫斯的碩士論文時,國內還沒有勞倫斯作品的譯本(只有個別短篇小說的譯文),這個領域還被認為是禁地,因為他在非學術領域仍被看作是“黃色作家”的。八十年代後期勞倫斯作品開始大量出版,便有了三五成群突擊搶譯勞倫斯作品的壯觀場面。三十年代的舊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重印上市後,黑市竟出現高價搶購的熱潮。在這種尷尬的閱讀環境中解釋勞倫斯的這部最有爭議的小說,頗令人生出滑稽之感。稱之為廢墟上生命的童話,是一種久經考量的體認——是理性認識與情感體驗交織積澱的結果。我無法不這樣認為。小說伊始,即是一場浩劫之後的一片廢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滿目瘡痍的象徵,也是大戰後人之精神荒原的寫照。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野林子和林中木屋,裡面發生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生命故事,一個複歸自然的男人給一個尋找自然的怨婦注入了嶄新的生命,這怨婦亦煥發出女人之本色,喚起了這個近乎遁世的男人身心遙遠的無限的溫情,激發出他身上近乎消失的性愛激情。他們在遠離工業文明的地方體驗著自然純樸的愛情,體驗著創造的神奇,雙雙獲得了靈與肉的再生。浪漫而美麗,不乏烏托邦色彩,這簡直是一部成人的童話。勞倫斯生前好友理查德·奧爾丁頓曾長期從事勞倫斯作品的編輯和評論工作,他說過,這本書根本算不上一本性小說,因為它其實是“關於性的說教……是一種’精神戀愛’”。中國文豪林語堂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勞倫斯的性描寫別有一番旨趣:“在於勞倫斯,性交是含蓄一種主義的。”這真是一種林語堂式的“會心之頃”的頓悟。時至今日,普遍的研究認為,勞倫斯對性持一種清教徒的觀點:“他之所以常常被稱作清教徒,就是因為他認為性是生命和精神再生的鑰匙,也因為他認為這是極為嚴肅的事情。”1960年倫敦刑事法庭審判這本書時,文化學家霍嘉特就特別說這書“講道德,甚至有清教之嫌”。此言令檢察官困惑不解,轉而問詢文學家福斯特,福斯特抑揚頓挫地回答說:“我認為那個描述是準確的,儘管人們對此的第一反應是覺得自相矛盾。 ”看似如此的矛盾,造就了勞倫斯這部小說之性宗教的特質。因此,霍嘉特在他那篇具有歷史意義的《查》1961年版序言中稱這本書是“潔淨、嚴肅的美文”,“如果這樣的書我們都試圖當成淫穢書來讀,那就說明我們才叫骯髒。我們不是在玷污勞倫斯,而是在玷污我們自己。”查泰萊爵士因傷失去性能力,本值得同情,但他的內心十分麻木,對工人冷酷無情,對夫人康妮感情冷漠。他認定礦工只是工具,非用鞭子驅使不可。康妮只要能為他生個兒子繼承他的事業和爵位就行。至於同誰生育,他倒不在乎,但絕對要求孩子的父親來自上流社會,以不辱查家門楣。同他在一起,康妮雖生猶死。正因此,當康妮遇上一身質樸但情趣脫俗的獵場看守梅勒斯時,便自然流露出了女性的軟弱與柔情,備受失敗婚姻折磨和工業文明戕害的梅勒斯立即情動於中,雙方情色相生,一發而不可收。梅勒斯與康妮的丈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是一個根植於自然、富有生命力的“下等人”。他受過教育,但厭惡了他認為腐朽的文明生活,選擇了自我流放,自食其力,寄情山水。勞倫斯對現實的選擇令人深思:他選擇了森林為背景,選擇了一個獵場看守而不是他情感上最為依戀的礦工來作故事的男主人公。獵場看守這種職業的人游離於社會,為有錢人看護森林和林中的動物供其狩獵,也要防止窮人偷獵或砍伐樹木。這樣的人往往過著孤獨的生活。他們是有錢人的下人,是勞動者,但又與廣大勞動者不同。在勞倫斯看來,這類脫離了俗塵的階級利益、一身儒雅同時又充滿陽剛氣的男人最適合用來附麗他的崇高理想。而從根本上說,礦主和礦工雖然是對立的,但他們又是統一的:雙方都受制於金錢、權力和機械。在勞倫斯眼裡,他們都是沒有健康靈魂的人。從《戀愛中的女人》開始,勞倫斯的超階級意識日漸凸顯,在今天看來頗具後現代意義:勞倫斯從人類文明進程的悲劇角度出發,超越了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認知範疇即資本是靠對勞動力的壓榨達到積累的。事實上後現代理論認為,資本是靠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掠奪“轉化”而成的,勞動力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勞倫斯注意到勞動力脫離土地/自然後的異化特質,同時也注意到勞動力在資本轉化過程中主體性的喪失,對工人來說他們經歷的是雙重異化。而採礦這一行業更是對不可再生的人類資源無情掠奪的最典型範例,在剝奪自然方面雙方都是參與者。在與自然的異化過程中,勞資雙方成了對立的統一。礦工的罷工運動不過是在工資待遇上與資本家的對立,這並沒改變其異化的本質。勞倫斯超越了剝削—被剝削階級對立的意識,揭示的是整個文明進程中資本對人/自然的物化,揭示出對立的雙方都是被物化的對像這樣一個真理。所以儘管勞倫斯對於自己出生並生長於斯的礦工階級在情感上萬分依戀,稱礦工是這世界上唯一令他感動的人,但他在理智上卻選擇脫離他們。有產者的冷酷無情與無產者的萎靡無奈都是文明異化不可救藥的產物。(勞倫斯的有關論述詳見其散文《還鄉》、《諾丁漢礦鄉雜記》和《我算哪個階級》等。)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如日中天之時,勞倫斯憑著其對人/自然的本能關愛,憑著其天賜的藝術敏感,觸及了一些頗具本質性的特質,其作品在後資本主義時代愈顯功力,無怪乎他被稱為預言家。他的作品也因此跨越了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三個階段而成為文學的常青樹,真是難能可貴之至。一個窮工人的兒子能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除了造化使然,後天的生活經歷和精神砥礪亦是關鍵——生活在骯髒的工業文明與田園牧歌式的老英國的交界地帶,出身於草根,備受磨難,但藝術天分促使他孜孜以求,吸取的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文化。他的創作超越了階級出身和階級仇恨,探究的是超然的真理。而他這樣遊走在各種文化群體之間的邊緣作家本身,就是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所關注的天然“差異者”,意義的“顛覆者”和“消解者”。因此,勞倫斯文學的魅力愈是到後資本主義時代愈得到彰顯。勞倫斯試圖創造一個文明與自然之間的第三者,這就是梅勒斯。在此勞倫斯超越了自身階級的局限,用道德和藝術的標準衡量人,用“健康”的標準衡量人的肉體和靈魂,選擇了梅勒斯這樣的人作自己小說的主人公。而森林在勞倫斯眼中則像徵著人與自然本真的生命力,象徵著超凡脫俗的精神的純潔。森林中萬物的生髮繁衍,無不包孕著一個“性”字。勞倫斯選擇了森林,選擇了森林裡純粹性的交彙來張揚人的本真活力,以此表達對文明殘酷性的抗爭。鬱達夫在勞倫斯逝世後不久讀了勞倫斯的作品,他英明地指出:勞倫斯是個積極厭世的虛無主義者。此言極是。所謂厭世,自然是面對洶洶人世表現出的超然與逃避;所謂積極,當然是在看破紅塵的同時依然頑強地表現出對人類的信心。於是勞倫斯選擇了梅勒斯這樣孤獨隱居但性力強健的男人作他的理念傳達者。這樣的男人與世界的結合點只有自己最為本真的性,他只與脫離了一切塵世醜陋的女人之最本真的東西接觸。這就是超凡脫俗的性,與鮮花、綠樹、鳥禽一起蓬勃自然地在大森林裡生髮。誰又能說梅勒斯不是一棵偉岸但又柔美的橡樹?一個複歸自然的文明男人,集強健的性力、隱忍的品質和敏感的心靈於一身,對女人和自然界的鳥獸花表現出似水柔情。中國祇有鬱達夫才能在勞倫斯剛剛逝世不久就作出一個這樣的判斷。一個要擺脫代表死亡與墳場的丈夫的鮮活女人遇上了梅勒斯這樣一個卓爾不群、回歸自然的理想主義男人,在童話般的林中木屋裡自然而然地相愛,演出了一幕幕激情跌宕的生命故事。小說字裡行間蕩漾著的生命氣息,幻化成大戰後廢墟上人性的希望祥雲,富有強烈的藝術衝擊力。這種衝擊力在於它童話般的真實性。在這個文本中,勞倫斯構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話說,“任何東西只要是在自身的時間、地點和環境中,它就是真實的。”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源於現實而超越現實的藝術真實,應當受到應有的尊重。小說創造的是一種藝術的真實。只有基於這種認識,我們才能說《查》是一部象徵小說:小說中的每一樣事物都具有像徵意義,直至最後整部小說本身成了一個巨大的象徵。林語堂謂之“含蓄一種主義”的性交,可能指的就是小說的象徵性。 了解了這一層意思,我們就把握住了這部小說形而上的內涵,而不至於停留在其表面的性描寫上畫地為牢,無端訾議。中國古文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藝術的真實往往是形而上的。從這個意義上去考察這部小說,我們完全有理由稱之為“廢墟上生命的抒情詩”,算一家之言,聊以代序。同時,這部小說寫作的一些歷史和個人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任何一個作家的創作都是其獨特的個性與時代背景和環境互動的結果。於勞倫斯,這樣的互動就更為突出,在此略作交代。1925年,勞倫斯還在美國和墨西哥漫遊時,從十六歲開始長期困擾折磨他的氣管炎和肺炎被確診為肺結核三期。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這等於宣判了他的死刑。眼看大限將至,自己還在創作上徘徊,勞倫斯心急如焚,他是不甘心自己長時間寫不出力作的。 1920年《戀愛中的女人》出版後並未引起轟動;後來的《迷途女》被認為是為錢而寫的平平之作;《亞倫之笛》、《袋鼠》和《羽蛇》雖然獨具匠心,但一時也難為圈內人士認可,評論寥寥,且抨擊者為多;《林中青年》是與別人的合作,乏善可陳。而他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說和遊記等並非他的根本關切,長篇小說的寫作,才是他的生命支柱。查出肺結核三期後,他在給澳大利亞女作家莫莉·斯金納的信中說: “我還是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可以與你所創造和記錄下的人物及經驗生死交關,它本身就是生命,遠勝過人們稱之為生命的俗物……”這一年是他創作上的“休耕年”,他開始潛心於理論探索,寫出了一系列小說理論方面的隨筆。他的理論探索為他的扛鼎之作找到了主題,這就是要張揚“生命”。其實勞倫斯1912年與弗里達私奔到嘎達湖畔時就已經通過直覺觸及到了未來十幾年後生命結束之前的一部驚世駭俗的小說的主題了,其理念在遊記《意大利的薄暮》中已初見端倪,他要做的只是等待和尋覓,尋覓將這理念附麗其上的人物和故事,從而將這理念戲劇化。這一等就是十四年,等到醫生宣判了他的死刑。隨後他在1925年和1926年最後兩趟回故鄉。看到英國中部地區煤礦工人的大罷工,看到生命在英國的萎縮與凋殘,他終於失望而去,徹底與陰鬱冷漠的英格蘭告別。他再次回到他生命所繫的意大利,明麗的意大利與陰鬱的故鄉兩相對比,兩相衝撞。在那裡,他以羸弱的病體考察了意大利中部古代伊特魯里亞文明的墓葬和完好如初的彩色壁畫,伊特魯里亞人充滿血性的性格、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對神靈的虔誠膜拜與對死亡的豁達,這些與基督教文明下人的物慾橫流和人性的異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勞倫斯深深地迷上了羅馬人之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意大利人真正的祖先伊特魯里亞人:“苗條、優雅、文靜,有著高貴的裸體、油黑的頭髮和狹長的腳板。 ”意大利的現實和遠古都感召著勞倫斯。於是,潛隱心靈深處多年的小說主題終於得到戲劇化,終於附麗於梅勒斯和康妮兩個生命的陰陽交流之上。這就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本生命之書,一首生命的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