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英國圖書館協會卡內基獎—《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

艾登·錢伯斯是享譽當代英國文壇的著名兒童文學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對青少年青春期微妙心態的深刻理解,在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當中引起了巨大反響,被視為青年一代思想和情感的代言人。     錢伯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生於英國達勒姆市以北七英里的一個小鎮上。他是獨子,父親是一名手藝精湛的木工,母親是家庭婦女。小時候家裡只有五本書:一本《聖經》、一本小字典、一本健康手冊、一本房屋維修手冊,還有一本帶彩色插圖的《伊索寓言》。這本書是他最喜歡的,他經常一邊看著插圖,一邊仔細聆聽大人講解書中的故事。九歲那年的一個晚上,他發現自己竟然能夠流利地高聲朗讀書本上的內容了。     十三歲那年,他轉入當地的伊麗莎白一世語法學校,英語部主任吉姆·奧斯本先生改變了他的一生。是奧斯本先生讓他第一次領悟到讀書的快樂和讀書的重要。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艾登不僅閱讀了許多世界名著,觀看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還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各種辯論會。開始嘗試寫作那年,他只有十五歲。     上學期間,每逢假期他都去附近的農場做工,休息時在曠野漫步,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小說《破曉時分》提供了背景資料。     一次,他乘坐自己的遊艇出海,遭遇風浪,險些溺水,他把這段經歷寫進了小說《在我墳上起舞》。     一九六○年,他聽說有兄弟倆正在創辦一個現代模式的聖公會修道院,裡面的教士、修女可以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工作,惟一的條件是他們的工作必須和兒童、年輕人有關。艾登和他們見了面,隨即決定加入他們的組織。這一段生活為他的另一部小說《我現在已明白》提供了素材。     因為兒時的夢想就是當一名作家,一九六八年,他辭去了工作,正式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     錢伯斯的主要作品有:《海豹的秘密》(1980)、《禮物收取者》(1983),這兩部小說均獲荷蘭銀鉛筆獎,深受小讀者們的喜愛。系列小說包括:《破曉時分》(1978)、《在我墳上起舞》(1982)、《我現在已明白》(1987)、《收費橋》(1992)、《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 (1999)。他目前正忙於創作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爭取年內可以與讀者見面。除小說創作之外,錢伯斯近年來還大力推動兒童閱讀活動,著有《打造兒童閱讀環境》(1991)、《告訴我:兒童、閱讀和討論》(1993)等,廣大教育工作者從中獲益匪淺。錢伯斯於二○○二年獲得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所頒發的被譽為“小諾貝爾獎”的最高獎項“安徒生獎”,但為他贏得最高聲譽的還是他的《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這部小說使他成為英國圖書館協會頒發的一九九九年“卡內基獎”得主。          愛情和婚姻歷來都是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從古到今,中外讀者無不被那些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所打動。同樣,錢伯斯在小說《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中也給讀者帶來一曲纏綿淒婉、催人淚下的篇章。     荷蘭姑娘海特勒伊在戰爭中偶遇英國傘兵雅各布,她對他可謂一見鍾情。她在回憶錄中是這樣描述他們初次見面的情形的:“降落傘像五彩的紙屑從晴朗蔚藍的天空徐徐落下,我清楚地記著他的到來……他的眼睛深深打動了我。”似乎是上帝的安排,他們不久又見面了,這次,海特勒伊真的成了雅各布的天使。雅各佈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在照料雅各布的日日夜夜裡,她為他餵飯,擦身;在寒冷的冬夜裡,她甚至把他摟在懷中,用自己的體溫驅散陰冷和潮濕。她把自己的初戀,自己的心,一切的一切統統給了他。雅各布心髒病發作,走了,也帶走了海特勒伊的全部情感。她佇立在他的棺木前,許久許久,誦讀著他們共同喜愛的詩句:瞬間生命即成完美。海特勒伊對雅各布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是不圖回報的。她心甘情願和他在一起,勇敢地面對殘酷的現實,並且保住了他的孩子——他們愛情的結晶。光陰荏苒,在彌留之際,她腦中想的還是她的愛人雅各布。當她在病房中見到雅各布的孫子小雅各佈時,她的眼中閃爍著淚花,彷彿自己又回到了過去。同樣,雅各布的髮妻,薩拉,對雅各布也是一往情深。戰爭把他們這對新婚不久的年輕夫婦拆散了,從此天各一方,來日相見,卻已陰陽兩相隔。儘管如此,薩拉對雅各布的感情沒有隨時光的流逝而減弱半分,相反,她對他的愛,對他的思念與日俱增。小雅各布和海特勒伊在一起談到薩拉時,他告訴她說,在薩拉的心裡,任何人都比不上她的丈夫,他似乎是最完美的。他無法理解自己的祖母。同樣,海特勒伊的外孫丹恩也無法理解自己的外祖母。在替她整理回憶錄的過程中,他始終弄不明白,外祖母如此短暫的愛情生活究竟為什麼能影響她的一生。他甚至想,假如雅各布可以活到現在,他們的感情還會如此強烈嗎?他的疑問其實表現了年輕一代對愛情乃至婚姻的不同看法。以海特勒伊和薩拉為代表的老一輩人,他們觀念保守,行為傳統;他們視愛情為生命,婚姻更是神聖不可侵犯。海特勒伊愛上了雅各布,一個外國人,一個有妻室的男人。讀者能夠理解他們,原諒他們,但他們卻不能原諒自己。他們始終有負罪感,認為自己的行為對不起薩拉。而對於他們的孫輩來說,這種情感簡直是不可思議,他們的愛情理念是:合則聚,不合則分。這樣,彼此之間就沒有了婚姻的束縛,沒有了任何法律意義上的責任。     小雅各布年僅十七,天真、固執。他因為讀了《安妮日記》而迷戀作者安妮,甚至妒忌書中安妮的初戀男友。這是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愛情,對異性的懵懂幻想的自然表現。他懷著對安妮的愛來到荷蘭,短暫的停留卻很快改變了他的情感世界。他先是被托恩女性的外表所迷惑,後來又結識了荷蘭女孩希萊,兩人立刻墜入愛河,如膠似漆,不願分開。雖然沒有任何婚姻的承諾,他們照舊偷嚐禁果,並對此未有絲毫的內疚。感情的游移、多變是年輕一代的特徵。錢伯斯真實地再現了他們對愛情、婚姻、性的理解,在這個方面他沒有做出任何評判,只是通過描寫兩代人的真實生活——他們的道德觀念,他們的情感世界——讓讀者自己做出最後的評判。          錢伯斯的小說被英美主流媒體稱為“後現代青春期小說的突破之作”。 《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用交叉的方式敘述了兩代人的故事。這是兩段前後相差五十年,穿越不同時空的故事,既有作者本人的想像,又有真實的歷史事件和退伍老兵的回憶片斷,讀者彷彿置身於槍林彈雨之中,親歷了解放荷蘭的慘烈戰鬥。錢伯斯一貫認為,書原本沒有生命,只是將一些符號凸現紙上,是廣大的讀者給了它生命。他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熟悉青少年心理,故而擅長挖掘青少年青春期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當今青少年文學,常常是以早熟少年的眼光觀察成人世界,是銜接兒童時代與成人階段的紐帶。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刻意迴避一般青少年文學所禁忌的主題,不但涉及青春期的躁動、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以及對前途命運的迷惘等內容,而且還巧妙地引出如同性戀、雙性戀、安樂死這樣的敏感話題,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     小說語言流暢、生動。讀者在作者的引領下,穿梭於阿姆斯特丹迷宮似的街巷,領略荷蘭的風土人情。生與死,過去與現在,似夢似幻,亦真亦假;一切一切都將隨風逝去,留下的是無盡的回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